年過四十,夫妻同心合力地調整生活方式,當我們齊心致意於同件事時,讓一切更容易。
其中一件,便是盡可能以「單車」及「步行」取代開車。
一直不太會騎單車的我,最後一次勉強騎上,是12年前。因著夫妻倆共同的理念,於12年後,再度鼓起勇氣,以極不純熟的技術,騎上大路與小徑,與車輛共行。(這當中的小小恐懼掙扎與進步歷程,容我之後分享)
天氣晴朗時,自是較無問題。微微細雨時,則穿戴雨衣。有時來不及穿雨衣,索性任小雨輕灑,到家後趕緊沖熱水澡再喝杯薑茶。傾盆雷雨之時,能延後出門就延後,不然就搭公共交通工具,再不濟或有時間限制時,才開車。
也因此像老農般,養成一日初始時,一定關心當天及之後二天之天候的習慣。
單車,變成我家主要交通工具。為了八月底的一個特別出行計畫,我已開始幾乎每日練車,超過一個月。
皮膚還算白皙的我,卻很容易曬黑,可以說是「見光則黑」的細皮嫩肉敏感肌。於偏北半球一整個冬季近乎不見天日而養出的牛奶白肌,一日之內,就黑了超過一個色號,至今更是黑了三個色號都不止。好在今年無公開活動,完全不把外表放心上,就當個皮黑肉粗的糙漢子吧。(攤手)
之前某日,一家人騎單車,輕裝出發,跨越一整個城市,自我們居住的最北方,騎至城南,
去程與回程一共花了二個小時。孩子們都有一騎數十分鐘無需休息的體力,最有進步空間的是本來就體力偏差的我。
大寶寶睿安的身手矯捷異常,七歲大的孩子,一騎就是將近一小時,在小手握不到手把外側變速器的狀態下,得快速踩踏,很多時候,看起來就像踩著滾輪的小倉鼠一樣逗趣。騎至下坡處與較需使勁兒的路段,還會抬起小屁股,好降低震盪或是方便踩踏。自背後看著,真是無敵可愛。
我家養育孩子的要點之一,是千萬別養出溫室之花。寧可讓孩子有機會於烈日風雨中,適當地鍛鍊出耐冷熱/耐饑渴/耐疲勞等適應環境的能力,並培養孩子自身因應環境、知冷知熱的基本敏感度。而不是過於照顧,一出門就立刻為孩子遮陽,一流汗就伺候著擦汗降溫,些許不適就如塌了天。
逸安迪安已有豐富的騎車上路經驗,知道該如何留意。安雅考過了單車駕照的筆試,加上有六年騎齡,也很了解情況。睿安的行車技術,比我和安雅還好,膽子還極大,遇到下坡路常毫不畏懼地加速,而遇到彎道,則是咻地一聲快速精準繞彎,常讓我看得嘆為觀止。
疼愛小弟如命的逸安,只要同行,必是緊緊護衛在旁,以自己的車隔絕睿安與其他車輛。
我的他帶著我們騎車,不斷耳提面命地傳授該知道的行車細節,孩子就這樣一點一滴地學會,縱使年紀幼小,也懂得許多該知曉的規則,並次次小心演練。
我們夫妻常一人一車,外出買菜,或騎至市中心喝杯咖啡,再推著車隨心散步。也常在晚風中,夫妻騎車隨處遊蕩,遇雨則躲進小酒館,喝杯小酒或熱茶熱湯,再於星月夜空下,慢慢騎回家。
感謝四個孩子們彼此扶持陪伴,無比乖巧獨立。讓我們雖身為四孩之父母,還能過上有如大學生般的日子,想去哪就去哪,何時想二人約會就輕裝出門閒晃。
養成全家騎乘單車代步的習慣,對我們而言,就是個溫和持續地鍛鍊體力耐力,節能環保,經營日常氛圍情調,及落實簡單樸素生活理念的途徑。
*米白色復古款是我的愛車,雖已買了十幾年,還像新的一樣。不久前送店徹底維修保養,騎乘時更是行雲流水。
*鐵灰色簡約款是另一半的新車。舊車則讓給迪安。為了養成以單車代步的新生活習慣,一開始頗花了些資本添購必要物件,好騎的好車之外,比方還買了二個可以掛在後座的防水包,好用來買菜。